富易堂
  • 33

专访李强:解密街舞成功之道

起步—街角的呼吸与第一支舞

记者:很多人看到你的舞台光彩,却不知道你走过怎样的起点。能不能和我们讲讲,你最初接触街舞的时候,心里在想着什么?

李强:最初接触街舞其实是偶然的。我在社区活动中心练习器械时,恰好看到一群年轻人跳舞,节拍、动作、气场像是被点亮的灯。我试着跟着做,发现自己的身体会按照音乐的节奏去呼吸、去延展。那一刻我意识到,舞蹈不是单纯的动作堆叠,而是一种在时间里找回自我的方式。

刚开始的练习很朴素:公共场馆的地板、简陋的音响、两三位朋友的陪练。没有专业教练,也没有华丽的道具,只有对节拍的执着和对自我极限的挑战。

记者:那么你的日常训练,最初是怎样安排的?

李强:每天的训练都很“老派但有效”。清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,是把身体唤醒,做一组拉伸和基本的爆发力练习;中午抽出一个小时,听着自己的音乐库,重复几个核心段落,试着把复杂的组合分解成基本动作的组合;傍晚再在空地或健身房里与朋友对练,彼此找出动作中的不足。

记得有段时间,我用一把旧音响、两把木凳和一块硬地板,几乎把所有能学习到的技巧都从头练到熟练。没有捷径,只有不断重复、不断调整姿态和呼吸的节奏。那时候最大的感触是:舞蹈不是一蹴而就的艺术,它更像是一场持久的修行,需要对时间有耐心,对身体有尊重。

记者:你说的时间和耐心,后来真的带来变化吗?

李强:当然。最开始的几次公开表演并不完美,但我从中学会了观察观众的反应。你可以从他们的眼神里读出你哪里跳得好、哪里需要改进。这种反馈像一面镜子,促使我把动作的细腻度、呼吸的控制、甚至情绪的波动都纳入训练的目标。渐渐地,大家开始记住我的名字,现场的呼应也越来越强。

那段时间,我意识到街舞的成功并不只在于动作的炫技,更在于你能否把能量传递给观众,让他们愿意跟你一起进入这段旅程。

记者:在这个阶段,你有没有遇到挫折?你是怎么克服的?

李强:挫折当然有。资源匮乏、伤病、自信的波动都会出现。有一次,训练计划因为受伤被迫中断,我一度想放弃。后来我换了思路:把目标从“表演一场好舞”改成“把每天的训练做到最好”。每天给自己一个小目标,把复原、核心力量、架式稳定性分解成段落来执行。时间长了,恢复速度变快,技法也慢慢稳住。

更重要的是,我学会请教师兄弟姐妹们的经验,建立一个小型的互助团体——我们彼此负责、彼此监督、彼此鼓励。正是这样的社群感,让我在边走边学中走得更稳。

记者:在你眼里,街舞的本质是什么?是技术,还是情感的表达?

李强:二者缺一不可。技术是语言,情感是气息。没有技术,情感再强也难以被呈现;但如果只有技术,没有情感,舞就像一组无魂的动作。你要在训练里练会如何把情感装进每一个动作,用呼吸和肌肉的张力去支撑节拍的起伏。后来我逐渐理解:舞蹈是一种语言,一种通过身体与音乐对话的语言。

真正的影响力来自于你能否把这份对话讲清楚、讲动人。

记者:有没有一个瞬间让你真正“确定”了前进的方向?

李强:有一次参加社区联展,评委和观众都对我的改动表示认可。我在灯光下完成一个看似简单却极具控制力的段落,观众的掌声仿佛在说“你找到了自己的节奏”。那一刻我忽然明白,舞蹈也像写作,只有你敢放大自我独特的笔触,才会有读者(观众)愿意停留。于是我开始更专注于创造属于自己的风格,而不是简单地模仿流派里最新的动作模板。

记者:现在回看,当初的起步对你来说最大的教训是什么?

李强:最大的教训就是坚持的力量。街舞的成长不是靠一次高光,而是日复一日的积累和对自我边界的不断挑战。与此团队和社群的支持也极其关键。没有同伴的反馈、没有导师的点拨、没有粉丝的鼓励,很难坚持到能真正站在舞台上。正是这种集体的力量,帮我把个人热情转化为持续的行动力,也为后面的阶段打开了更多可能性。

成功之道—从技术到舞台生态

记者:走到现在,你把“成功之道”归纳成了什么样的核心原则?

李强:我把它概括成三点:持续训练的纪律性、创造性的风格建立、以及舞台与品牌的共振。纪律性让你在繁忙和疲惫中不放弃,创造性让你在同质化的街舞风格里找到个人的声音,品牌与舞台之间的联动,是让这种声音持续扩散的途径。简单说,就是把日常练习、个人风格、舞台表达、以及内容传播,串成一个闭环。

记者:在训练上,您有哪些具体方法,能否分享一些可落地的技巧?

李强:第一,分层训练。把动作分解成基础、组合、和情感表达三层;第二,节拍控制的训练要与呼吸同步。很多人动作到位,但呼吸错乱,舞就会失去力量;第三,角色化练习。每次训练都给自己设定一个“角色”,比如“街头诗人”“能量源泉”等,通过在情绪、姿态和语气上做出微小的差异来塑造不同的舞台质感;第四,影像回看。

每周记录两次视频,标出情绪曲线、镜头切换、以及动作的细节错点,靠数据驱动改进。

记者:舞台表现方面,有没有什么核心技巧值得初学者关注?

李强:舞台不是单纯的技法展示,它更像一场与观众的对话。核心在于“呼吸的节奏感”和“眼神的沟通”。你要在不同段落设置情感高点和低点,像讲故事一样安排曲线;眼神要与队友和观众建立连接,哪怕观众在远处,也能感觉到你身体里那股能量在流动。一个人的舞台如果缺少情感的张力,观众就会很快失去注意力。

反之,哪怕动作不是最复杂的,也能引发共鸣。

记者:品牌建设在你职业生涯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?

李强:品牌就是你对外的“签名”,是你如何被识别、被记住、被信任的过程。我把它理解为三件事:一是坚持输出高质量的训练内容和演出作品;二是建立清晰的视觉与叙事风格,让粉丝在第一时间认出你的作品是你;三是把舞蹈与日常生活绑定起来,比如日常训练、幕后花絮、创作灵感来源等,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内容生态。

这不仅帮助你获得演出机会,也能让合作方看到你的稳定性和成长潜力。

记者:你现在的舞蹈体系里,有没有特别想推荐的训练工具或课程?

专访李强:解密街舞成功之道

李强:确实有。我们在最近一年推出的“跃动训练营”结合了系统的体能、核心、灵活性训练,以及编舞能力的提升,强调个性化的创作路径。配套的线上教案和短视频系列,帮助学员在家也能保持高质量的练习。更重要的是,我们鼓励学员去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,从舞步的熟练到舞台的自信,每一步都以数据化的方式回看与反思。

这种方法让许多学员从起步阶段走到公开舞台,甚至走向巡演。

记者:从一个练习者到带领团队的角色,这个过程对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?

李强:最大的改变是视角的扩展。以前我只是盯着自己的动作,后来我必须关注每位队员的身体状态、情绪波动、学习节奏,以及如何与他们共同推动创作。管理时间、分配资源、建立信任,都是团队能够稳定前进的关键。舞蹈是一个集体艺术,个人的才华需要在团队里被放大、被保护。

只要团队的目标一致、氛围健康,个人的成长就会自然成倍增长。

记者:最后一个问题,给正在追寻街舞梦想的年轻人一个建议。

李强:别被“完美的起点”束缚。真正能把街舞变成职业的人,往往不是最天赋的人,而是最坚持、最愿意学习的人。把每天的练习做成一个小的可实现的目标,逐步构建自己的风格;同时别忘了记录和分享你的进步,让外部的反馈成为你成长的催化剂。若你愿意把舞蹈变成日常的一部分,将来你回望时,会发现你已经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、独一无二的路。

记者:除了个人练习,你现在所在的团队或机构是否有新的学习和展示机会?

李强:我们在推动更多城市巡演和校园讲座,邀请学员参与到真实演出场景中去,感受舞台的真实运作和观众的即时反馈。“跃动训练营”也在扩展海外课程与合作项目,希望让更多愿意投入的人能获得专业的训练资源和国际视角。对我们来说,舞蹈是没有尽头的探索,能和更多人一起进步,是最令人兴奋的部分。

富易堂官网

舞台属于持续练习的人,属于愿意把热情转化为行动的你。若你愿意给自己一个机会,或许在不久的将来,你也能在灯光下听到属于自己的掌声。